等候室

再思青少年牧養

  曹院長在上一期《院訊》「院長的話」多次提及路恩哲的青少年牧養思想,認為值得參考,可以放諸香港教會的處境作為對照,加以反省。路恩哲在《青少年事工的終結?》(The End of Youth Ministry? )一書以虛擬的故事討論現今美國青少年事工的現象,當中提及「等候室」的概念。「等候室」在故事中指向一個跨世代分享生命故事的平台,成人和青年人都可以在這處空間坦誠分享個人的生命故事,彼此代禱,承擔生命。路恩哲是根據美國的真實情況,虛構出傳道人J的故事,藉以批判現今教會為了吸引青少年上教會而忙碌於籌備連串的活動,卻忽略了青少年事工真正需要的是生命的分享和同行。路恩哲的觀點雖然具處境性,但老師們認為放諸香港亦相當具參考價值。

  和美國一樣,香港不少教會在青少年事工上也只是一味強調舉辦各色各樣的活動,以圖吸引青少年上教會,但太多活動安排,反而忽略了青少年的信仰生命教育。牧者傳道人亦疲於奔命,無法騰出空間與青年人分享、同行。忙碌過後,事工結果卻不如人意。

如何與青少年同行

  吳教授認為路恩哲的批判主要是反對教會舉辦太多形形色色的活動,反而沒有空間讓神在青年人的生命中工作。他認為適量的活動和計劃是沒有問題的,例如門徒訓練,而活動過後體制外的同行也很重要,例如和青年人吃飯、交流,建立關係。因此教會要平衡「沒有活動議程」與「太多活動議程」,兩個極端也不理想。他深感成功的青少年牧者都是花大量時間和青年人同行,在聚會以外的時間與青少年一同生活,最重要的牧養反而發生在正式的團契和聚會以外。與青少年一同生活,是牧養他們最有效的方式,太多活動的安排反而妨礙牧者與他們真正建立關係。

  曹院長提出一些關於青少年牧養的疑惑,指出有些人認為與青少年同行,就要凡事順應他們,不要談論對錯,但他認為青少年也需要人從旁指導。此外,曹院長與青年牧者傾談,從中深感與青少年建立關係的重要,這是每個年代做青少年工作的必要關鍵。在關係的基礎之上,雙方才能分享自己的觀點,使教導變成可能和有效。有校友與他分享,談及年輕人不是要「老師」的角色去教導他們,而是要與他們同行,建立關係,在關係的基礎上給予意見和教導,年輕人其實也喜歡屬靈的事;這給他一番新的省思和啟發。

  黃福光教授也認同關係的重要,並指出每個青年牧者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牧養青少年時要發掘並善用自己的恩賜,按自己的長處與青少年建立關係,就更能事半功倍。曹院長分享說,他也認識一位校友,與教會的青少年關係很好;他不是舉辦形形色色的活動,主要是與青少年吃飯和聊天,並且經常查經,就成功建立關係。黃教授補充說,那位校友談話的方式風趣幽默,這正是他的優勢。因此牧羊人要認清自己在牧養上的優點,善加運用。

相關文章

青年神學教育營

看見需要與時機   曹偉彤院長表示,這幾年來學院都在談論實踐神學,而青少年事工是實踐神學的重要一環。幾年前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