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神學教育營

看見需要與時機

  曹偉彤院長表示,這幾年來學院都在談論實踐神學,而青少年事工是實踐神學的重要一環。幾年前他開始會見校友,當時社會一片紛亂。青少年在其中參與積極,對時局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需要人去回應。他深感當下局勢要為服侍青少年的校友作出指導,提供支援。

  此外,曹院長閱讀歐斯孟(Richard Osmer)的著作,又在六十五週年院慶「基督教教育」學術研討會上得到啟發, 領悟 “edification”(細水長流式教導)這個教育理念適切這個時代,於是開始在不同群組做教育工作。他開設小組(例如院長參議團群組、校友群組),與參與者討論神學。他先開始講論議題,然後參與者回應,大家一同討論。這個形式一直持續舉行。後來同工團隊加入曾在中學任教的禤楊美鄰師母和林廖燕珍師母,分別擔任院長助理和項目主任(學與教);她們激發出更多意念,提出構思,認為神學院可籌辦針對青少年的營會,每年舉行,嘗試進行一些青少年神學教育工作。

  曹院長表示「浸神」素來關注青少年的神學教育工作,而隨著香港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為了回應青少年在社會事件上的感受,讓他們有表達的空間,並且與他們同行,我們這部分的工作將會逐漸增加。

從意念到籌辦

  說到「青年神學教育營」的誕生,林國彬牧師分享他早有這個意念,因為曾讀過一本書,看見外國的神學院會為青少年舉行夏季課程,邀請學生到神學院上課,所以他當時已構想「浸神」或可參考類似的形式,舉辦屬於青少年的暑期神學教育營。後來,本院七十週年院慶活動籌備期間,禤師母又提出相似的想法,認為我們可以邀請青少年來神學院一起進行球類活動,並談談神學。

  由於曹院長和林牧師幾年前開展細水長流式教導工作時,接觸過一批青年校友,林牧師便設立「焦點小組」(focus groups),召集他們來一起探討,分享他們服侍青年人的心志、事奉的情況、困難及需要。對於學院舉辦青少年營會,這些年輕校友提出不同的想法。他們一同構思內容,並且邀請自己教會的青年人參加。他們期望自己可以第一身了解青年人對信仰的想法,學院也希望透過營會讓青年人認識「浸神」及其神學,與學院建立具體的連結和經驗。

  林牧師與這二十多位年輕傳道牧者多番交流,共舉行了四次「焦點小組」,又開了三次網上會議,終於去年9月18日七十週年院慶期間,成功舉行了本院首屆「青年神學教育營」,活動更有百多位青年人參加,令人喜出望外。

  林牧師對活動前報名的情況印象深刻。由於沒有為營會進行大規模的公開宣傳,只是由學院所接觸的二十多名青年校友邀請自己教會的青少年參加,所以預期報名人數不會太多。直至截止報名那天下午2時半,只有八所教會,共五十八人報名;但到了下午6時,竟達十四所教會,共一百一十五名青少年報名參與,人數遠超預期,令人鼓舞。參加者涵蓋不同的年齡層,包括中學生、大專生及初職信徒。

營會:看得見的盼望……

  是次青年神學教育營的主題為「看得見的盼望……」,為一天的日營。營會由三部分組成。

  • 第一部分由五位校友(參加者的教會傳道牧者)與本院三位教授對談,分享題目為「神學有咩用?」。我們希望藉此啟發青年人對神學的思考,並通過校友的分享,讓青年人認識「浸神」所教導的神學。
  • 第二部分是小組討論。參加者分成十個小組,組員之間交流及討論。每組由教會傳道同工帶領青年人互動傾談,老師在旁聆聽。小組分享的大題目為「無力感.信仰」,青年人就著不同的信仰議題與其他教會的參加者討論,內容包括在教會難以啓齒的議題,或提出各種信仰疑問。
  • 最後一個部分由五位青少年代表與老師對談,分享他們從剛才的座談會及小組交流中的得著,並且討論五條信仰問題。營會前,我們向參加者收集他們提出的信仰問題,此環節便討論其中最多人問的五條問題。先由青少年代表分享看法,然後由老師解答及回應。

  最多參加者提問的5條信仰問題

  1. 為甚麼返教會?你認為神是怎樣的?怎樣帶朋友返教會,想服侍教會?
  2. 如果一個基督徒十分表裏不一,對外表現得很屬靈,但實際的行為卻犯了很多「嚴重」的罪,而且越陷越深,卻又參與很多事奉或加入了推動敬拜的機構。作為旁觀者,應該怎樣面對或幫助這樣的人?因為我們同樣身為基督徒,沒理由看見一個朋友在這樣的景況,就即刻選擇疏遠他/她,可是自己又無能為力。
  3. 現時從內地打壓教會的情況來看,香港教會的前路並不樂觀。我想看看各位教授如何看待自己現在的崗位?牧養、教導和研究工作上會有甚麼轉向?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面對政治打壓,又如何應對?
  4. 如果社會的管治政策容不下信仰自由、宗教自由,信徒應如何面對,如何警醒自己?
  5. 為甚麼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神又要造這棵樹呢?

  這五條題目涉及我們對神的認知和教會的角色、信徒的生命素質、政治環境下基督徒的身分和責任,以及聖經的神學難題。題目多元,且相當「貼地」,反映青年信徒的掙扎,以及他們信仰思考的深度。

  綜觀青年參加者營會前提出的所有信仰疑問,為數不少是圍繞政治社會環境轉變下基督徒如何應對,可見青年人對社會的關心,以及他們對自己作為信徒的身分、使命的重視及疑惑。透過他們的問題及回應,我們可以直接了解青少年信徒的信仰觀及其關注的焦點,以及這

一代如何解讀和實踐信仰。這對於學院構思青年神學培訓和傳道人的牧養工作,亦具裨益。

參加者反饋:探索信仰 坦誠對談

  根據營會後的問卷調查,不少青年人坦誠表示營會給他們最大的啟發是:信仰很多時候是沒有答案的,但其中仍有很多討論和溝通的空間,只要大家敢於發問並坦誠分享。相信這次營會能激勵青年信徒尋求更多的信仰對話。

  營會中反應最好的是小組交流的部分。很多青年人表示喜愛這個環節,享受當中有豐富的討論,彼此能坦誠交流,從中學習聆聽,了解不同教會的難處及不同信徒的看法。這也體現了信仰群體的重要性,青年信徒需要整個群體去承擔,大家須敞開心扉真誠交流。

老師感想:青年牧者與青少年

  吳國傑教授有分出席營會的小組討論,他認為討論過程的確讓他更認識時下青少年信徒的情況和素質。他也深深體會青年人非常重視關係,因為不少參加者會後表示最深刻的部分是自己牧者所說的話。因此,青年人的「教導工作」與「建立關係」無法分開;只要用對了方法,青年人也很樂意聽真理的教導。

  此外,吳教授認為學院要省思營會的定位,舉辦營會是為要學院直接接觸青少年,抑或為協助校友的牧養工作。他認為長遠而言後者才是我們的使命。林牧師也認同我們要做的是神學教育,並非青少年事工。他期望營會中校友的分享能讓青年人認識「浸神」及其神學特質,而他看見參加者對自己牧者的分享有深刻印象,認為營會已成功達成這個目標。

  曹院長表示營會結束後,他與參與小組的教牧同工傾談,感受到他們投入事奉,樂在其中。他相信「焦點小組」確實能發揮功效,這個青年牧者群體也成為幫助學院成長的力量。此外,他為自己在營會中認識一群青年人而欣喜,體會這實在是一件美事。曹院長原本計劃於6、7月在剛落成的新教研大樓舉行一個小型會議(mini-conference),邀請校友分享他們成功的青年事工經歷,彼此分享學習,而他又可在其中加以指導校友,但因疫情而擱置了計劃。他期待未來可以圓滿實現這個構想。

  是次短短的神學教育日營,可謂只是一個開端,除了讓學院直接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和情況外,曹院長認為更重要的是營會幫助校友實踐所學,這是輔助他們牧養的一個實戰經歷,青年牧者能從中了解可行的教導和牧養方法。這次營會也造就一個寶貴的平台,讓學院的校友、青年人與學院跨教會交流,彼此認識,互相學習。若將來舉辦類似的營會,老師們認為目標群體可更集中,縮窄至大專和初職信徒;人數也可再減少,多安排小組時間讓青年人發問和交流,不只是被動地聆聽;且可以安排一些康體活動。

相關文章

等候室

再思青少年牧養   曹院長在上一期《院訊》「院長的話」多次提及路恩哲的青少年牧養思想,認為值得參考,可以放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