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中的平常禱告

藍志揚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以利亞的傳奇人生

  我們閱讀列王紀上第十七和第十八章有關以利亞的事蹟,就會發覺以利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以利亞的名字最初出現在列王紀上十七章1節:「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以利亞的出場和他的第一句話,顯出非常鮮明的先知形象,「氣場」十足,深入每個讀者的心。

  接著,以利亞經歷的事情亦充滿傳奇色彩。他首先要把自己隱藏在基立溪旁,依靠烏鴉的供應過活。及至旱情嚴重,連基立溪的水都乾了,神就叫他寄居在撒勒法寡婦的家,期間寡婦家中的麵和油從沒短缺。當寡婦的兒子病重喪命,以利亞祈求神,神就使婦人的兒子得以復生。列王紀上第十八章,令讀者大快人心、津津樂道的是以利亞在迦密山和巴力先知比試的一幕,他一次鏟除了四百五十個假先知。之後,王后耶洗別追殺以利亞,以利亞就逃命,走到筋疲力竭,在羅騰樹下要尋死;接著又遇上大風、地震、烈火,耶和華卻不在其中(王上十九)。到人生最後一幕,以利亞看見火車火馬,並且乘旋風升天,離開世界(王下二11-12)。以利亞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但本文的要旨並不是要細看以利亞傳奇的一面,相反是要探討他平凡的一面。

不凡先知的平凡一面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以利亞的事蹟,藉此認識他的個人特徵。當基立溪的水乾了,神要以利亞寄居在撒勒法寡婦的家,以利亞便遵行耶和華神的意思前往撒勒法。到了城門,以利亞看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裏撿柴,就對她說:「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王上十七10)寡婦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說:「也你拿點餅來給我!」(11節)NASB、NET等英文聖經的翻譯也有用上please這個詞表達以利亞「請求」的意思。表面上以利亞要來寄居在寡婦家,但實際上他的來臨是要拯救寡婦和她的兒子。以利亞遵照神的意思,進入社會的弱勢社群,行為流露著他「接地氣」的特質,言詞之間也展現他友善的一面。

  我們讀列王紀上十八章41節,看見以利亞在基順河邊除掉巴力先知之後,對亞哈王說:「你現在可以上去吃喝,因為有多雨的響聲了。」「上去」、「吃」和「喝」連續三個動詞均屬命令式。以利亞對亞哈王說的話直截了當,帶著權柄和命令的語調。我們需要注意,亞哈王是社會的統治者,正好對照著社會的弱勢社群。以利亞面對權貴不亢不卑,對待弱勢人士又態度溫和。以上的情節讓讀者看到一個具有立體感的以利亞。

尋找禱告的空間

  以利亞對亞哈講完話後,便返回迦密山頂,「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王上十八42)。我們要問:為甚麼以利亞要上迦密山?上山的路程要多久?上迦密山沿路的環境是怎樣?他為何要屈身在地?

  今日我們使用網絡搜尋器,就可以看到許多迦密山的照片,那裏風景宜人,綠草如茵。我們也可以從兩處舊約經文,略略認識迦密山昔日的容貌,分別是:雅歌七章5節(「你的頭在你身上好像迦密山」)和以賽亞書三十五章2節(「必開花繁盛,樂上加樂,而且歡呼。黎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崙的華美,必賜給它。人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我們神的華美」)。以上兩處經文把美麗、漂亮的形容跟迦密山放在一起。古今資料均顯示迦密山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地方。

  迦密山現時的高度是海拔546米,跟香港太平山差不多。如果我們由香港島的金鐘地鐵站步行至太平山頂,大約需要用上一個多小時(視乎年紀和能力而有差異)。以利亞刻意上到迦密山頂,在這一段路途上,他腦海想的是甚麼?經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但我們清楚知道以利亞到達迦密山頂後,「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這個動作明顯是在禱告。我們要從聖經的記述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需要掌握人物的行為和動作。我們相信以利亞在前往迦密山頂的路程上,是一邊走,一邊禱告,盡力爭取時間支取從神而來的力量。而且,以利亞是刻意尋找一個特別的空間作為他禱告神的地方,那就是迦密山頂。

持續不倦的禱告

  以利亞既邊走邊禱告,又特意上到迦密山頂來禱告。可見以利亞要專心禱告的時候,並不是隨便找一個地方,而是刻意安排一個時段、一個地點,努力爭取一個分別為聖的禱告空間──迦密山頂。他「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這個動作充分反映他又專注又敬虔的禱告態度。他連續六次禱告,卻未見任何果效,跟較早前他和假先知比試的時候,禱告一次就有火從天而降相比,這次求神降雨就好像沒有那麼順利。然而,以利亞繼續嘗試,直至第七次禱告(「七」意味著圓滿)為止。雖然以利亞的禱告持續未見果效,但他仍然繼續嘗試;這種持續不倦地禱告的行為,表現了以利亞堅定的信心,他內心是恭敬地等候神的作為。

禱告中的疑惑

  我們繼續聚焦事件的發展,嘗試進入以利亞的禱告經驗。以利亞不住地禱告,等候大雨降下,但嘗試了六次都未見成效,那時他會想甚麼呢?當我們看到後來王后耶洗別追殺以利亞,以利亞逃命至身心疲累,想要尋死的一幕;當我們又想起雅各書五章17節形容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我們可以嘗試代入思考:以利亞禱告了一次又一次,仍未獲得神的應允,內心產生甚麼情緒和思想呢?他可能想:或者我誤會了神的意思;或我聽錯了神的聲音;或我弄錯了,神只是叫我去見亞哈王,宣告神要降雨在地上,沒有叫我乘機殺光巴力先知,我是否在公報私仇?(這個時期王后耶洗別正在追殺耶和華的先知,以利亞對巴力先知應該是恨之入骨。)以利亞的狀況是:禱告未得應允,目標未能達到,內心容易浮現負面的情緒。

  筆者聽過一位西教士的見證分享。他在神學院讀書的第一年,要找一所教會實習,一方面是要滿足神學院的要求,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需要實習教會的津貼作為生活費。但不知道甚麼原因,他多番嘗試,也找不到教會實習,最後由於現實的需要,到了一家偏遠的私人公司做兼職工作。可惜工資微薄,扣除交通費和時間,幫助不大,聊勝於無。他憶述自己下班坐車返神學院宿舍的路上,好像經常聽到一把聲音說:「入神學院真是神的旨意嗎?神真的聽禱告嗎?為何一開始我連事奉的機會也沒有?」他心裏有許多疑問。這位西教士最終沒有講出他怎樣克服這個難關,但有一點聽眾可以肯定:他的確曾經遇上疑難,但這些疑難卻不能夠離間他與神之間的關係,他仍然有足夠的信心越過當時的難關。

  環境可以改變,但我們的信念不應該隨著環境而改變。這位西教士分享這個見證的時候,已經完結了在香港幾十年的事奉榮休了,並且計劃回國。若我們禱告,只是專注於事情的結果,沒有想到與神同在的經歷,一旦禱告的結果事與願違,我們內心就很容易出現許多不必要的問號。在禱告經歷裏,我們要相信神有祂的心意和計劃。在祂的主權下,我們藉著禱告經歷神的同在,察驗祂的意思;我們藉著禱告,參與神的計劃,成就祂的旨意。

效法以利亞的禱告

  以利亞按照神的定意,經過七次禱告,就看見事情按照神所預定的時間成就了。雖然第七次禱告之後,僕人告訴他只見到一小片雲從海裏上來,只不過如人手那樣大,但他已經知道這就是耶和華神所定意降雨的時間。他叫亞哈王「當套車下去,免得被雨阻擋」(王上十八44),言詞間流露出肯定的態度,展現了從神而來的信心和把握。

  由旱災開始到大雨降下,其實以利亞起初已知道事情的開始和結果。列王紀上第十八章一開始,耶和華已經對以利亞說「我要降雨在地上」(1節)。以利亞明明知道大雨早晚都會來,既然事情或早或遲都要發生,為何他還要禱告呢?我相信以利亞的答案是:因為禱告是經驗神的同在,是肯定與神同工的確據。沒有禱告,這場大雨仍然會降下,但分別是,這樣的話,神的計劃和工作就與我無分,我沒有參與在當中。所以,我們看到以利亞的禱告不是單單在乎果效(因為他已知道結果),更重要的是他重視與神同在、與神同工的經歷,這就是「以利亞的禱告」,也是我們要不住向神禱告的一個原因。

  以利亞的禱告讓我們知道禱告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因為禱告的經驗能夠轉化我們生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神同在的重要,感受到我們在生活中是與神同行。以利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盼望我們禱告蒙應允的時候,可以由衷地稱謝主,因為耶和華是我們的神;禱告未有果效,甚或事與願違的時候,我們的禱告仍然是:耶和華是我們的神,因祂與我們同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