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服上帝的計劃

馮泳梅

神學學士

泳梅與丈夫憬仁及兒子活言

  回想這六年的時光,發現很多事情並非如我所想地進行。猶記得2016年,我跟丈夫一同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我的神學課程本應四年完成,卻因期間誕下孩子,由二年級開始,我以緩慢的節奏修讀科目,最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取得這學位。一年又一年,眼看身旁的同學陸續畢業,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我只能說上帝的計劃遠超過我們所預計的。

兩難的局面

  兒子出生後不久,我和丈夫原先打算把這六個月大的兒子暫托在育嬰院。豈料兒子的反應並非我們所預計的。他在育嬰院哭得聲嘶力竭,皮膚由白色轉紅色,再轉紫色。育嬰院的老師多次聯絡我們,請我們提早接走兒子。起初,我們還以為兒子花些時間便能適應育嬰院的環境。因此,我們每天強忍著淚水,也帶兒子到那裏。然而,一星期過後,看見他的情況沒有改善,我們不再忍心把他留下。可是,對於兩個全時間讀書的神學生,究竟怎樣可以同時應付繁重的學業,又悉心照顧兒子呢?

  有一次,我在神學院的飯堂與同學和老師一同午膳。當老師知道我們把兒子暫托在育嬰院,就特意向我們了解兒子的情況。那時候,我們很怕別人問及兒子的事,因為我們既不忍心兒子每天在育嬰院,但也不希望把自己原先定下的計劃再度改變。面對兩難的局面,我們感到不知所措。老師只是向我簡單問候,我就立刻淚如泉湧。於是,老師一邊吃飯,一邊聆聽,嘗試了解我的掙扎。然後,老師把「基督教教育」的理念,以及兒童發展的需要重新向我解釋,她鼓勵我把兒子接回家,因為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若常常有照顧者回應其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可增加其信任感及安全感,而且照顧上帝託付給我們的產業也是回應呼召。當下我好像得到解脫,起初自己內心掙扎,覺得神呼召我接受全時間裝備,現在彷彿要把當初的呼召放下,好像對不起上帝,非常內疚,處於照顧兒子與回應呼召的兩難之間,但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如釋重負。回想起來,我要衷心感謝兩位老師在我迷惘的時候,鼓勵我們先好好照顧孩子的需要。

學院新生活

  我與丈夫經過商討和禱告,最後決定自行照顧兒子。我雖然修讀全時間的課程,但為了配合丈夫上課的時間,我將原來每個學期修讀的科目也減少了,把原本剩下兩年半的課程,延長到四年半才完成。從此,我和兒子開展了形影不離的學院「新生活」。我們一同上早會、上課、做功課、到圖書館找資料、在學生活動大樓三樓的休憩區活動、到龜池觀賞烏龜、流連飯堂、到天台晾衣服、在球場觀看同學打籃球。基本上,整所神學院都是我們生活及遊戲的地方,老師和同學也成為了我們的家人。

上帝的計劃

  跌跌碰碰,轉眼間,便告畢業。我最終花了六年時間完成神學學士的學位課程。我還要說,計劃仍然沒有按我的預期進行。我原本打算畢業後進入事奉工場,卻由於家庭的需要,須再作改變。現在,我成為一名全職家庭主婦。上帝在這六年時間,一次又一次改變了我的計劃。這提醒我,上帝在我身上有祂自己的計劃。然而,要面對各種不能掌控的處境,內心依然有一份難以言喻的無力感。但另一方面,這四年間看著兒子一點一滴地成長,讓我們體會「為他者而活」的意義。於我而言,上帝此刻呼召我好好照顧兒子和家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奉。

相關文章

學習與實踐並重

黃兆基 道學碩士 兆基與太太、母親及姊姊 面對學習難關   入讀「浸神」第一個學期,心裏泛起不少疑問,例如:需要知道聖經的成書過程嗎?為何要了解這麼多教義發展史?加上自己沒看書的習慣,對撰寫學術文章更是新手一名,望著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面對測不透的功課要求,心中只能說:盡力而為吧!...

畢業生感想感言

  弟兄姊妹蒙召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就是進入基督的一個門徒群體,接受神學教育。他們在群體的團契關係中一同學習作主門徒,裝備聖經及神學知識,學習實踐信仰及牧養技巧,培育屬靈品格。即使環境變幻,風風雨雨,大家依然共同面對人生和學習上的挑戰,經歷生命的破碎和更新、拓寬屬靈的視野、學習順服上主出乎意料的計劃。祝願今屆畢業同學繼續蒙主恩待和使用,成為祂無愧的僕人,傳揚福音,建立教會,擴展神國。現在,讓我們細聽其中校本部神學課程畢業生的感想感言。

傳奇中的平常禱告

藍志揚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以利亞的傳奇人生   我們閱讀列王紀上第十七和第十八章有關以利亞的事蹟,就會發覺以利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以利亞的名字最初出現在列王紀上十七章1節:「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以利亞的出場和他的第一句話,顯出非常鮮明的先知形象,「氣場」十足,深入每個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