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一生為主所用

劉芷茵

道學碩士一年級

尋索召命之旅

  我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曾患上焦慮症,後來得主醫治。這讓我體悟到人的限制,並明白自己的一切都屬於主。故我立志:主若願意,我願奉獻一生為主所用。

  我任職社工幾年,曾服務少數族裔人士。屢次與不同種族、宗教的同事討論信仰,我都發現自己的神學知識貧乏,很想再作裝備。我又反思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滿足於不能與人直接分享基督的救恩。這些問題驅使我擱下工作,認真尋索如何被主使用。於是,我在兩年前遠赴法國,在泰澤團體(Taizé Community)——一個重視基督徒合一的修道團體——當了一年義工。那一年,主以不同方式回應我。

主不輕看仼何人

  在一次祈禱會上,不同背景的人到修士前領主餐,當時唱的詩歌是 “Jesus Remember Me”,歌詞來自那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人所說的話:「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二十三42)。主知道我們的一切,即使我們是罪人,也不論其他人是否接納我們,祂仍按我們的本相接納並深愛我們。祈禱靜默時,我腦海浮現一個圖像:主耶穌擁抱著不同的人,深愛他們每一個。當刻我很想讓未得著主愛的人得著這份美好的禮物。

拆掉「房頂」

  美國牧者博伊爾(George Boyle)的經歷深深感動我:他問會眾,開放給無家者過夜的教會是甚麼氣味。起初,會眾回答是腳臭味。他追問下去,會眾繼而回答,教會以耶穌作榜樣,那是委身的氣味,像玫瑰一樣芳香。作者又用馬可福音二章1至12節回應這事,經文講述四個人拆了房頂,把癱子抬到耶穌面前,耶穌就醫治了他。作者問,世上其他的「房頂」──分隔人和主的障礙──是甚麼?* 我想起被「房頂」分隔的人,就是社會上被邊緣化、受歧視的人,例如窮人、無家者、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少數族裔人士等。他們不被接納,甚至無法認識主。被「房頂」分隔的還包括有信仰疑問和未有機會認識福音的人。

回應最小的弟兄

  我有幾次讀到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其中每個處境及當中的回應都令我印象深刻:「我餓了……給我吃」、「我渴了……給我喝」等;每一次看見和被看見,回應別人和被回應都提醒我這是主耶穌的吩咐;在不同情況下,我也可能就是那位最小的弟兄,需要別人幫助。互相服侍,就是活出信仰;放下「自己不需要他人」的想法,就是捨己,就是謙卑。

我有甚麼獻給主?

  我設計查經問題時再次讀到馬太福音二章1至12節。我難以想像東方的博學之士,有如此大的信心帶著禮物,隨著星的引領來尋找猶太人的王。在另一次查經被問及「你們會把甚麼獻給耶穌?」,我隨即想起詩歌 “Lord I offer my life to you”,我願以生命回應主的愛。即使我獻上一生,相比主的愛仍微不足道,但甚願主喜悅並使用。

人藉我到主面前

  在我疑惑何謂蒙召時,祈禱會中所唱的詩歌 “The Kingdom of God” 其中一句歌詞“Come, Lord, and open in us the gates of your kingdom” 使我明白神透過祂的跟隨者(包括我)讓他人來到主面前。其後,心裏愁煩的我讀當天的經文,默想禱告;經文是馬太福音九章36節至十章8節:耶穌吩咐門徒去傳揚「天國近了」的福音。我不得不確信,主呼召我為祂作工。

  這些經歷呼應我在成長和工作中曾「看見」的。我希望服侍社會上不被看重、未認識主的人。我渴望明白及經歷主更多,並引領人得著主的救恩。感謝主,祂的呼召超越地域界限和人的想像,讓我在遠方透過聖言、禱告、共同生活,再次經歷主。我願一生為主所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George Boyle, Tattoos on the Heart: The Power of Boundless Compassio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11), 72-74.

相關文章

認清隱藏的召命

余奕樺 道學碩士一年級 Patrick Yu (M.Div. 1)   我在幼稚園和中學時期已經認識神,亦有過幾次迷迷糊糊的決志經驗,不過直到進入社會工作後,在「葛福臨佈道會」上才真正信主。信主初年,我在「大專門徒訓練小組」裏成長,直到2014年才受浸加入教會。其後參與教會的訪宣期間,神讓我看見工場上的牧者和宣教士不畏艱辛,忠心委身於福音使命,叫我內心火熱,激勵我要盡心盡意為神作工。自此,我便開始參與教會各樣事奉,並且在當時任教的基督教中學,爭取服侍的機會。...

愛,我願意

何詠恩 道學碩士一年級 Winnie Ho (M.Div. 1)   讀神學?對我來說,問題從來不是「為何要讀?」,而是「為何不讀?」。對於這個問題,我過往有確定的答案:不願意,因為不想對別人的生命有一生的承擔和愛。我看見許多人即使年紀已長,表面平安無事,其生命卻是千瘡百孔。自己蒙受很大的恩典才能成長,實屬奇蹟;還要說肩負責任,使別人的生命成長,甚至豐盛,那實在是重擔。...

浪子回頭 回應主愛

吳城錦 神學學士一年級 Andrew Ng (B.Th. 1)   我幼稚園的時候,父母便離婚了。自己期望在家中被愛及付出愛,卻一直未能如願。直到升上中學,同學帶我回教會。我感受到教會弟兄姊妹和長輩的關愛,於是很自然地將「家」的概念投射在教會,認為那裏可以讓我被愛和付出愛,很快便投入教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