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甚麼?為甚麼讀?

黃順成

神學碩士

再思學習的意義

  畢業在即,心裏充滿感激。時間有限,恩典卻突破時間的限制。從道學碩士到神學碩士的學習,俱是恩典滿滿。要感激「浸神」讓我這個躲懶的人,可以在充裕的時間裏一再享受學習的快樂。期間,一眾師長循循善誘,讓我一再體會教牧同工該「讀甚麼」、「為甚麼讀」。後者是對我這位在職傳道人的警醒,讓我不至於迷失在忙碌的事奉裏。學習總有其本身的意義。因此,我的分享焦點是神學院的教化。我認為這也是對傳道者自身的批判。雖然世上沒有完美的典範,但這裏的教導讓我省察自己不應被時代牽著鼻子走。

  中國哲學家鄧曉芒在〈讀書到底為了甚麼?〉一文發出警語,說今天教育的失敗在於其中充斥著功利主義者;由家長至社會,以及學子對自己的期許,都是「成功」。教育學府「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據說這些都是為了學生「好」,為了讓他們「有出息」。他進一步說,過往我們思想到底要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成為甚麼樣的人,以前仍有清流和祿蠹之分,可是今天學習似乎已經失去目標。教育多半成了一種職業培訓,學生學習純粹是為了「混文憑」。這種危機是「通過教育磨掉了人的鋒芒,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個深諳處世之道的人」。可是這不是對知識的熱烈討論,而是鸚鵡學舌。我很喜歡他說在這種時代氣氛下,經過多年辛勤的教導,我們終於被塑造成一個個優質的答錄機。學習,沒有了情趣;沒有興趣,當然就只好「混文憑」。到了「混文憑」的地步,可以說是屍居餘氣,只等埋葬。

打破功利主義的學習

  感謝主,老師們正是要打破我們「混文憑」的心態,不是為了就業而學習,也並非為了拓展出路而多混一個學位。套用中國教育家陸費逵1923年撰寫的文章〈我們為甚麼要讀書〉來呼應神學院的教育:為甚麼要讀書?答案是人格、學問、技能、職業、修養五個理由。陸費逵還提出三個消極答案,都是否定讀書的功利化:讀書的讀書,是為讀書而讀的,不可有致用之想;應用的讀書,是儲蓄備用,不是立刻應用,也不是件件要用;不可存讀書賣錢之心。這正是老師多年以來孜孜不倦教誨的重點。

  時代混亂,我們更要多讀書,讀多點好書;這是我在「浸神」裏學會的座右銘,誰也不能從我那裏拿走。最後我用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裏的話作結:「書籍雖是後於人類文化而有,然而卻是整個人類文化之鏡子。人必須要從此鏡子中,才能了解整個人類文化之大體,而由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之世界。……讀書,即是把我們的小鏡子,面對書籍之大鏡子,而重去反映古往今來無數聰明智慧的心靈,所已照見之世界中之事物與真理,於我們之小鏡子中。」

  多年在神學院的學習,讓我知道不要被功利主義迷惑,不要流連「混文憑」的日子。「浸神」讓我明白讀書之目的就是在上主的靈引導下了解上主,進而拓展我們思想之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