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篇第六十五篇看救恩的規模
張楷弦
新約助理教授神的救恩不只是指「罪得赦免」,更包括生命狀態的改變、群體的塑造,以及神國度的實現。正如保羅也是如此論述救恩,他在羅馬書五章1節寫道「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透過這句話,保羅從前面幾章「因信稱義」的觀念,推進到六至八章對「與神相合」這種生命狀態的描述;在這之後,他又更進一步從群體塑造的角度,論及不同族群在基督裏的相處,以及神的國度如何在歷史中和當代顯明出來(羅九~十五)。
救恩的規模浩大,不僅包括「罪得赦免」;救恩也不只是新約聖經的觀念,也與舊約聖經許多重要觀念(例如對盟約的強調、對國度的盼望)一脈相承。我認為細察詩篇第六十五篇詩句之間展現的巧妙平行和進展,可以幫助我們思索神所賜救恩的規模。
進展與呼應
如果說保羅論述救恩的方式是按照邏輯層層推進,於是從「因信稱義」推展到「與神相合」,那麼詩篇當中,詩人往往是透過文學上的平行,以及在平行經文中呈現的進展和呼應,去展現整體的圖畫。例如在詩篇十九篇1節,詩人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兩句就有一種平行關係,而這樣的平行不只是重複說明,其中還有進展和呼應。以色列的神不但擁有無可比擬的「榮耀」,還有更實際、更直接影響萬民的「手段」,因為他掌管歷史。如果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就更容易讚歎他的「手段」;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更多認識他在歷史和實際生活中的「手段」,也就能更深地在他的「榮耀」前俯伏敬拜。
同樣道理,詩篇第六十五篇的詩句也有平行關係中的進展和呼應。我們可以把這首詩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段是1到4節,第二段是5到8節,第三段是9到13節。首先,第一段呈現了一個和羅馬書五章1節非常相似的進展。在第一段的2到3節,詩人先描述自己是一個有血氣的罪人,他來到那位聽禱告的神面前,並且得到了赦免。然後在緊接的第4節,詩人說他安然住在神的居所,享受在神的聖殿當中,詩人在那裏親近神,並且因聖殿中的美福就知足了。其次,這個進展不但與羅馬書五章1節類似,而且構成第一段進展的兩個元素「罪得赦免」和「在神的居所親近神」更分別與接下來的第二段(5-8節)和第三段(9-13節)呼應。整首詩的呼應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救恩的本質和規模。
神主動的拯救
許多解經家都注意到,這首詩歌從第5節開始,場景就突然轉變了。突然之間,詩人不是在聖殿裏,而是來到海上、山間、地極。在廣闊的大自然中,詩人描繪以色列的神以大能束腰,安定了諸山,使海平靜,也使地極的居民心生敬畏。1到4節與第5節之間場景的突然變化,使人必須思考兩者的關聯究竟何在。其實,這兩幅圖畫互相補充,互相說明,互相引申;透過其中一幅圖畫,我們能夠更認識另一幅圖畫。
首先,這兩幅圖畫呈現方向的互補。第一段的圖畫裏,有血氣的人來到神的聖殿,而第二段的圖畫裏,這方向卻剛好相反,是神親自來到受造界。第一段的內容,是人的罪得赦免,而第二段的內容,卻是神平定了整個受造界。神不只安定了諸山,也平定了諸海的響聲,甚至連萬民的喧嘩,他也平靜了。這就好像人心中罪惡的意念,並萬民的喧嘩,都跟其他受造物一樣,全都在神面前歸於平靜。
也就是說,詩歌的第二段(5-8節)可以帶領我們重新思考2到3節。神的救恩,不只是關乎人來到神面前尋求恩典,更是他親自來到墮落的世界,拯救那被罪惡的權勢壓制的人,以及那同樣在勞苦中歎息的整個受造界。
宇宙性的拯救
其次,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的進展關係,也讓我們看見救恩是宇宙性的。正如羅馬書所說,不只是人類在必朽的肉身中歎息,萬物也全都在勞苦中歎息(八22)。在詩篇第六十五篇,詩人在2至3節獲得了赦免,又在第4節說他在聖殿中與神同在,如此他就知足了。可是就在詩人知足的當下,卻突然看見神乃是那位親自來到困苦世界的神,他的作為遍滿全地。於是詩人的眼界開了,他看見神救恩的規模原來是如此浩大。
我們可以說,詩人是在聖殿裏,在與神同在、內心知足的默想當中,看見了救恩規模的浩大,讓他彷彿置身在浩瀚的宇宙當中。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詩人也可能是身處世界的驚濤駭浪中,正經歷神大能的作為,因而更深刻地領會了神的救恩與同在。他可能是陷於屬世的困頓、挫折、煩擾、喧鬧當中,後來進入了神大能的拯救,就是置身於連穹蒼也要傳揚的「手段」中;詩人突然間好像不再身處世界,立刻身處神的同在了。
究竟這是哪個方向的呼應呢?是詩人在聖殿中敬拜,突然彷彿身處全宇宙的豐富裏?抑或詩人本來身處世界的喧鬧中,卻因為神的大能而平靜下來,安穩地進入神的同在裏?不論是哪個方向,這兩種呼應方式都值得我們去經歷。這兩幅圖畫互相補充,互相發展,叫人深思。
拯救的本質
我們知道,赦罪的恩典好像一種宣判,恍如法庭上宣告一個犯了罪的人沒有罪一樣。這就是為甚麼像詩人大衛這樣屬血氣的罪人,即使犯下了許多罪惡,但到了第4節也可以享受神的同在。因為第3節說,他所犯的罪都已經赦免了。
但是,這首詩歌第一段已經提到,大衛不只是一個犯了罪的人,問題不只是那些過犯而已。大衛自己在第3節也描述自己是被罪孽「勝過」的人。他不只是過去犯了罪而已,更根本的問題在於他就是一個軟弱、屬血氣的人,無法勝過罪孽,反而被罪孽勝過了。他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赦免的宣判,而是更進一步的拯救。他需要大能的神,將他從罪惡裏拯救出來。
所以,詩歌的第二段(5-8節)不只以大自然、受造界的圖畫,擴張我們對神救恩規模的認識,也以刻畫神大有能力使驚濤駭浪、萬民的喧嘩平靜這些畫面,讓我們看見神救恩的另一個面向:神不但赦免我們過去的罪惡,且以大能進入我們的內心,就好像進入受造界一樣,要叫一切違抗他的喧嘩和擾亂都平靜下來。
這種強勢的、征服式畫面,也是新約聖經常常用來描述福音的畫面。福音書把耶穌基督帶來的福音,描述為神的國度、神的權勢。這個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神聖權勢,要與罪惡的權勢正面衝突。
耶穌趕鬼的時候說,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即撒但),然後才可以搶奪他的家(太十二29)。這種強勢的、征服式畫面是必要的,因為我們被罪孽勝過了,統治了。保羅也說,我們所行出來的由不得自己,真是苦啊(羅七13-24)!我們的確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力量闖進心中,平定罪惡,拯救我們。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力量作我們的主,使罪惡不再作我們的主,讓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僕,而成為神的奴僕。
恩典的統治
這引導我們進入這首詩歌最後一個平行與呼應的關係。當詩歌從第二段(5-8節)進展到第三段(9-13節),詩人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豐收的畫面。這個畫面充滿和平與恩典:恩雨從天降下,地上的河牀和犁溝都流滿了水,土地也充滿生機,連人所走過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歌從第二段強勢的、征服式畫面,進展到第三段這個豐富而充滿恩典的畫面。這讓我們看見神的拯救可以擊敗那挾制我們的罪惡勢力,而神的治理能讓我們的生命在其中欣欣向榮,蓬勃生長。
如果只有征服,只有止息喧囂,那是絕不可能稱之為福音的。恩典的統治才是福音。耶穌趕鬼的時候說,如果把鬼從人身上趕出去以後放著不管,過一陣子那鬼還會帶來另外七個更厲害的鬼,住在那人身上,那人後來的狀況就比以前更不好了(太十二45)。
詩歌的第三段,似乎讓我們看見神救恩最極致的展現;神治理的恩典不只展現在人心,也展現在萬物。詩歌第二段裏,神以「能力」束腰,用「力量」安定諸山。到了第三段,這個安定諸山的能力,讓「小山以歡樂束腰」,「草場以羊群為衣」,萬物都歡呼歌唱。
詩歌第一段的2到3節與第二段(5-8節)對應,第4節又與第三段(9-13節)對應,這些呼應關係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更多來到神面前親近他,單單以他為樂。在其中,我們能體會神在宇宙萬物中的作為與恩典,並且更能體會神恩典的治理。就像趕鬼一樣,恩典必須一路指向豐盛的生命;如果人沒有進入神的治理,後來這鬼還會回來。我們終究還是會被某個權勢治理,然而,我們需要的是被神治理。
神的恩典,最終是一種宇宙性的治理。詩人本來在聖殿裏心滿意足,卻突然眼界大大擴張,看見恩典浩大。神的拯救與治理,就像保羅在歌羅西書說的:「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一13)。先是拯救,然後是治理。對於這個愛子,保羅又說「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裏面居住」(一19)。難怪詩人在聖殿裏突然心滿意足地發現全宇宙的豐富,因為救恩不只是我們來到聖殿、來到基督裏,更是神差遣他的愛子來到世界,帶來他愛子的國度,並且基督將一切的豐富帶到我們裏面。
經歷恩典的多重層次
我們經歷了神恩典的多重層次嗎?這首詩歌不但讓我們看見神主動的拯救,還帶領我們把視野從內在擴展到外在,從個人擴展到群體和教會,又引領我們從聖殿中的默想,進而跟著所有的宇宙萬物一同歡呼。在這過程中,謹記我們要先經歷那可以平息喧嘩的拯救。那種拯救就像耶穌趕出污鬼一樣,是透過神的大能,使我們降伏在他的大能面前,並明白神的權勢是取代罪惡的一個新權勢──一個具有更大能力的權勢;我們必須學習在神的權勢面前安靜下來。這樣的安靜和降伏是美好的,因為我們所降伏的對象不是別的權勢,而是造物主,是那能夠在生命當中降下恩雨、祝福我們、叫我們歡呼歌唱的神。他將一切的豐富藏在耶穌基督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