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基督教生死教育」?
信徒神學教育部同工,彭君成先生在前排中央位置。
會後,我們邀請了本院信徒神學教育部主任彭君成先生,談談為何要推動基督教生死教育,並請他介紹「基督教生死教育證書」課程的特色及內容:
何謂「生死教育」?
顧名思義,生死教育就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和方法,尋索「生」的意義,並探究與「死」相關的課題。「生」與「死」之間實在有著緊密的關係,誠如生前大力推動生死學教育的台灣已故教授傅偉勳先生指出,生死是一體兩面,難以分割。藉著探索生死的課題,生死教育啟發人在生活裏正視我們對死亡的懼怕,並從自己或他人死亡所帶來的悲傷情感,喚起人關心並珍惜生命的意識,進而肯定生命的價值;這些對個人的全人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回應社會及教會
事實上,每當發生天災人禍或一些嚴重意外,不少人也會想到死亡臨近,進而引發人對死亡的懼怕,或促使人尋問生命的意義。過去幾年,香港經歷疫情,加上社會環境急劇變化,不少人感歎生命無常。面對當下環境,我們看到近年越來越多香港教會有感動和負擔去推動生死教育。因此,信徒神學教育部決定開辦「基督教生死教育證書」課程,以裝備信徒,回應教會的需要。
從基督信仰看生死
誠然,近年坊間已經辦了不少生死教育活動,為何我們仍要開辦「基督教生死教育證書」課程?概括而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按我們觀察,現時坊間很多生死教育活動,為期較短,由數節到只有一節不等;雖然可以帶給參加者不少新鮮甚至震撼的經驗、感覺,卻往往難以讓人有較深入探討及反思生死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提供較長時間的課程,且以兼具認知、情意、經驗、能力為目標,冀望信徒能夠得到更紮實、深入而有系統的裝備。
第二,生死教育誠然並非基督教的「專利」;事實上,不論人是否有宗教信仰,生死教育也同樣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然而,我們要問:坊間的生死教育活動提出的一些生死觀,跟基督徒的信仰價值,是否全然一致?我們是否要照單全收?舉例來說,坊間頗常見的一種生死觀是「活在當下,不留遺憾」。這誠然有其道理,但對於基督徒而言,只是「活在當下」便足夠嗎?「不留遺憾」,是否代表甚麼事情也可以做?或者說,在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裏,何為「不留遺憾」?
還有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探討生命或受苦的意義時,有人認為弗蘭克(Viktor E. Frankl)的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其中「活在未來」的概念對人有幫助;而身為基督徒,或許值得思考的是,弗蘭克所言的「活在未來」跟我們對未來的盼望有何關係?基督信仰中的「未來」對於人「從死看生」又有何啟發,有何幫助?
綜合而言,我們盼望這個課程能夠讓參加者有更多機會認識和整理合乎基督信仰的生死觀,並且實踐出來。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的課程名稱是「基督教生死教育」,當中的「基督教」(英文課程名稱中的 “from Christian Perspective”)正是要反映這一點。
學習基督教生死教育
信徒神學教育部這個全新的「基督教生死教育證書」課程,將於10月開課,為願意認識生命、探究死亡,並有志在教會、學校或社區推動生死教育的教牧及信徒,提供合乎基督信仰、且有系統而全面的生死教育基本裝備。
其中的必修科「生死教育導引」,介紹生死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所牽涉的議題,協助參加者增長相關知識,並學習在基督信仰和神學的基礎上整合和反思生死課題。此科於2023-24學年將由林偉廉牧師、伍桂麟先生、梁梓敦先生、林國文律師等共同任教。講師們在生死教育的各個範疇(包括宗教、臨牀實踐、倫理、法律等)都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另外,我們又邀得林偉廉牧師、梁勞家怡師母、伍桂麟先生、湯新南姑娘,擔任本證書課程的委員,為課程提供寶貴的意見,實在感激他們。
未來我們計劃為這個課程開設的科目還包括「認識失落與哀傷」、「臨終關懷與生死抉擇」、「生死議題透視」、「喜樂人生」、「死亡的習作」、「寬恕教育與實踐」、「教會臨終服侍實務」、「死亡神學淺探」、「生死教育事工觀摩與體驗」、「生死教育事工企劃」等,盼能幫助信徒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全面探討生死議題。
「基督教生死教育證書」課程,詳情可瀏覽本院信徒神學教育部網頁(https://bit.ly/43qG1iB),或掃描二維碼(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