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季節

悲傷的季節

污水泵房問題再次浮現

  去年新學期開始,心裏有預感,2018-19學年將會是不容易的一年。

  去年6月,得知政府擬於學院大門口僅5米之外興建巨型污水泵房。其實,早在2009年3月,我剛上任院長不久,就已經開始面對這個棘手問題。那時,附近的村民主動聯絡學院,希望集合街坊鄰里的聲音,一同反對此項計劃。

  起初學院認為,如果政府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地方興建此項公共設施,必須在學院旁邊興建,學院也當顧及居民的需要,盡公民的責任,接受這計劃。可是,當我們更深入了解事件,卻發現渠務署在選址方面有問題:他們似乎只求方便,沒有好好找出適切的地方興建此泵房。因此,我們呼籲渠務署應該考慮不同的地點,務求確保不會對附近居民造成不良的影響,不會對自然生態和優美海灣造成破壞。

  神學院毗鄰一個美麗海灣,這其中一部分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擁有香港罕見的地質資源。這海灣一帶又有大幅濕地,長滿紅樹林,是變色龍、蝙蝠、白鷺、彈塗魚等野生生物棲息的居所,也是香港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學院向政府表達了意見:假若找不到更適合的選址,而此項工程又能通過全面環境影響的評估,那麼,在學院附近興建污水泵房也是可接受的。這麼多年下來,我們一直跟附近居民和渠務署保持溝通,密切留意事態的發展,以盡公民的義務,幫助政府合宜地施政,並平衡不同持分者的利益。

問題更為嚴峻

  對比渠務署在2009年、2014年及2018年提出的污水泵房選址,今次2018年提出的方案,無論在地點或規模上,對神學院的影響最為深廣。在地點方面,政府2009年提出的方案是在神學院以東60米興建污水泵房;但2018年的建議,竟把選址大幅拉近至神學院以北距離僅5米的範圍。在規模方面,政府在2014年擬建之污水泵房每日處理的污水量為12,500立方米;但2018年的建議,竟大幅提升至20,600立方米。我們相信,若2018年的方案最終獲得通過,勢必對學院的教學及居住環境,並附近海灣的自然生態及地理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

政府態度冷淡

  多年以來,學院一直採用「文明」的溝通方式,沒有訴諸大眾傳媒的輿論效力,只是以信函形式向有關當局表達意見。參照我們這十年間與政府交往的經驗,發覺近年政府的態度與之前大不相同。十年前與政府交往,大體上是信來信往。但今次,打從得知政府擬於學院門外僅5米之外興建污水泵房,我們便按本院「校舍環保研究小組」建議,先後去函政府,迄今超過一年,可惜仍未收到政府任何實質或具體的回覆。在這情況下,我心知不妙。

四周工程損害身心

  不但如此,從2018年中開始,地產發展商為籌備興建十四鄉超大型住宅項目(計劃興建住宅單位9,500個),就在學院四周進行興建巴士總站及擴闊道路等工程,導致學院的空氣質素急劇轉差。入住宿舍的師生、同工及其家人,接二連三患上皮膚、眼睛及呼吸系統的疾病。有受嚴重影響的學生及其家人,選擇搬離宿舍,遠離受污染的環境。據粗略估計,這段時期,學院內患上呼吸系統疾病的有十多人。我自己也從2019年初開始,持續咳嗽整整八個月。病情嚴重時,無數個晚上因咳嗽得厲害而無法入睡。鑑於我長期咳嗽,醫生曾一度懷疑我是否患上肺癌,最近我入院作詳細檢查,才釋除疑慮。

  此外,打從2019年5月開始,師生同工在學院校園內工作、生活,不時感受到強烈的震盪。持續不斷的震動深入我們的身體內腑,難以忍受。有老師表示由於震幅強大又持續,實難以集中精神工作,甚至有些同學可能受此影響而嘔吐。

選址未定工程先行?!

  根據學院自今年5月以來的觀察,我們目擊年明路上(約距離學院教授宿舍5米之外)展開的工程中,在污水泵房選址還在等候法定環評期間,政府承辦商已為鋪設地下污水管道而進行「隧道鑽機深井」建設工程。此舉實令人擔憂,甚至使人懷疑污水泵房選址尚未獲得通過,政府就在該處做前期工程。因此,學院再於今年7月致函政府兩局(發展局和環境局)及十二個部門,查詢有關擬於學院5米外興建污水泵房一事。信函發出距今已過三個月,我們仍在迫切等候政府的回覆。

  上述就是政府擬於學院大門口5米之外興建巨型污水泵房,以及地產發展商在學院四周大興土木,對學院帶來的挑戰和沉重壓力,以及對老師、學生和同工造成的身心損害。

艱困日子中美善的力量

  今年3月,我們敬愛的老師兼宣教士梅智理牧師博士(Rev. Dr. Jerry Moye)因病離世,學院整個群體都為此哀傷。其實,從2018-19學年開始,直至該學年結束,我們有幾位老師及其家人相繼患上致命的疾病。期間,我的雙親也先後入院。與此同時,修訂《逃犯條例》的爭議正在香港醞釀,並且不斷升溫。

  梅博士離世,我們既懷著哀傷的心情,也抱著復活的盼望如常生活。哀傷,是因為想念這位好老師;盼望,是因為梅博士生前與我們分享「登山變象」的信息,已深深烙印在「浸神」歷代校友、學生和老師的心坎。

  今年仲夏開始,香港爆發了史無前例的衝突。一連串的示威及暴力事件,使整個社會不知何去何從。在一片謾罵和爭鬥聲中,社會撕裂日益嚴重,部分教會亦陷入決裂的危機之中。暑假期間,本院的老師沒有就事件作出任何「同一口徑」的討論和聲明。然而,各人同感一靈,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適切的回應。我心裏想:老師過往教導學生的神學知識,是否夠用?是否適切?學生如何面對當下的困境?我問老師這些問題。老師回答,他們也不知道。

細水長流式教導工作

  8月份,學院的老師歸回校園,我們一同參與「教授退修會」。今年退修會的主題是「浸神對時代挑戰的回應」。這題目早在修訂《逃犯條例》風波爆發以前,就已經落實,卻又如此巧合對應了當下社會發生的動盪。退修會中,老師團隊有一致的領受,就是我們要繼續專心於教導的工作──在神學院中教導,在教會中教導,幫助受眾知曉如何應對社會的挑戰。老師會按著自己的良心發表文章,回應社會的實況。我們回應,不一定採用聯合聲明的方式,而是從事細水長流式教導工作(edification)。

不「離地」的信仰實踐基礎

  教授退修會結束後,老師和學生參與開學前的「屬靈操練營」。學生會靈修部早已定了今次營會的主題為「禱告」。營會前,老師們心裏帶著幾分忐忑,因不知同學們會不會認為此時此刻談論這個主題是「堅離地」。不過,老師團隊認為,其實祈禱才是當下最踏實、最不「離地」的信仰實踐。

  營會設有三個主題聚會,包括林國彬牧師主講的「祈禱是甚麼?」、禤智偉老師主講的「如何為世界祈禱?」,以及佘枝鳳老師主講的「祈禱的神學基礎」。營會中,我們懷著哀傷的心情參與專題講座,並實踐禱告的功課。

  營會第二天晚上舉行「晚禱會」,學生會帶領我們為這門徒群體新學年的不同需要而祈禱,其中最後的祈禱事項是為學院禱告。我靈機一動,就與學生分享,我們神學院面對近年社會重大事件(諸如貨櫃碼頭工潮、國教事件及佔中運動),都是以一貫的方式去應對。我亦與學生分享,我們是在人生種種災禍、困局中,面對不同的大是大非的問題,當中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但必須以禱告為基礎,才能作出適切的回應。我教導學生要明白每個人的處境有異,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所以回應的方式就因而有分別。

  在這個場境下,既事前得了鄧紹光老師的許可,我就跟學生提及鄧老師的狀況:他正經歷生命中的傷痛,因鄧師母快要走到人生的盡頭。之後,我請鄧老師對大家道出心底話。晚禱會結束後,眾人紛紛上前安慰鄧老師。我從遠處觀看,見到人間有愛,看見生命的真摰。同一時空下,我看見林國彬牧師在旁默默哀傷,因為他是一位滿有同理心的良師益友,而且他的一位好朋友正巧在十年前的這一天離世。生命就是充滿這些悲傷;然而,在悲傷中,又充滿神的恩典。

明智與實踐智慧

  8月27日,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我以「明智行善,福矣」為題,談論四個核心品德──明智、正義、勇氣、節制──之中,以「明智」(prudence)為首,因為所有品德,均繫於明智。沒有明智,就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沒有明智,就不知甚麼叫勇氣。沒有明智,就不懂何謂正義的行動。沒有明智,就不曉得如何調節情慾和渴求,保持生命的正直(integrity)。在基督教的語境,明智就是實踐智慧(phronēsis),「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參腓二5-8)。這實踐智慧的特點,就是謙卑地辨識(discernment)。懷著謙卑的心,人可以進到神面前禱告,明白神的心意,並在群體中與人一同禱告及思想神的心意。謙卑的人,作任何決定以先必定禱告,作了任何決定之後也必定禱告。

  兩天後,舉行新學年第一次「全院祈禱會」,林國彬牧師帶領我們一同細想:比較一年前及一年後的今天,有誰已不在這禮堂?當我們想到誰已不在,又想到當下香港社會的艱難,林牧師就與我們分享潘霍華在生命結束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歌“Von Guten Mächten”(〈所有美善力量〉)。這首詩歌是潘霍華於1944年底寫給母親的。歌詞提到:「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但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每個新的一天,上帝都必與我們同在。」當中每字每句,都安慰我們淌淚的心靈。

神學沙龍

  9月3日早會上,我和鄧紹光老師示範何謂「神學沙龍」。舉辦「神學沙龍」的意念,源於今年4月的院長參議團週年聚會。有鑑於教會對探求神學智慧的迫切渴求,我們就構思讓學院老師在新學年開始「落區」,每次去兩三所地方教會作服侍,探討這兩三所教會共同關注的議題;而這些議題,又是在老師所擅長的範圍,不用他們花太多心力預備,大家透過對談的方式去探討。我在當中擔任主持人,由一至兩位老師分享,並和出席者進行對話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就是我常掛在口邊的edification(薰陶),是一種細水長流式教導。它可以帶來教會的更新,也可以帶來社會的正面改變。

  在這個背景下,我和鄧紹光老師嘗試將「神學沙龍」呈現在師生面前,給他們預先體驗。其實,安排今次早會版「神學沙龍」時,並不知道林國彬牧師會在「全院祈禱會」談及潘霍華,林牧師也不知道我和鄧老師在之後的早會以潘霍華為對談的主題。在「神學沙龍」上,鄧老師矯正了某些人對潘霍華的誤解,以為他在暗殺希特勒的行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此外,鄧老師談論潘霍華一些重要的倫理思想;例如他的教會觀,他著重教會的合一,認為教會該合一地對應社會的狀況。我們作了很有意義的交談,可惜早會時間有限,未能盡興。

新學年新開始

  從屬靈操練營,以至開學典禮、全院祈禱會,以及「神學沙龍」,同學們處身其中,應該體察到學院看事物的觀點有何特別之處。我們將會不斷溫故知新,繼續思考。並且,學院的老師已經準備就緒,歡迎教會邀請學院老師們主領「神學沙龍」。

  今年8月開學之際,我分別在教務會議及全院同工聚會上,與教職員及同工分享心裏溫暖的感覺:過往一年充滿了悲傷,但新學年是一個新的開始,神學院將會迎風破浪。縱然面對污水泵房事件、社會動盪、生離死別,但學院依然繼續仰望神的恩典,專心致志培養下一代教學團隊及牧者梯隊,在教會推動「細水長流式教導工作」(edification),做好我們各人生命的學問,竭力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真的,我們要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因為這是何等的重要!

2019年10月

相關文章

教導: 知所辨識

教導: 知所辨識 基督教教育是「愛的教育」   在上一期「院長的話」,我提及「愛」是最大的恩賜,有愛的人是被聖...

教會的辨識

教會的辨識 在上一期的〈教導:知所辨識〉,我曾指出辨識不是一套在議會式辯論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一個追尋真理的...